清明祭 | 不能缺席的紀念
“我又來看你們了,只要身體允許,我每年都來!”紀念館“哭墻”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訴說著對親人的思念。
4月3日,清明節(jié)前夕,南京下起了小雨?!澳暇┐笸罋⑺离y者清明祭儀式”在紀念館遇難者名單墻前舉行。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死難者遺屬、日本和平友好人士、中外學(xué)生代表共60余人來到現(xiàn)場祭奠,大家神情莊嚴肅穆,滿懷哀思。
清明祭,訴說87年的思念
遇難同胞名單墻前,一束束白菊訴說著親人們的思念。細密的雨珠滴落在青灰色石墻上,黃白菊花組成的祭奠花圈莊嚴而肅穆。哀樂聲起,工作人員敬獻花籃。面向刻滿死難同胞姓名的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名單墻,全體人員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三鞠躬,表達哀思。
“八十七年前的那場苦難不僅是南京城的苦難,更是整個國家和民族的苦難。這些傷痛的歷史,我們子孫后代絕不會忘記?!比罱埽悄暇┐笸罋⑿掖嬲呷疃|的孫子,在現(xiàn)場講述了爺爺小時候的悲慘經(jīng)歷。
日本友人松岡環(huán)從1988年起就致力于向日本社會傳播南京大屠殺真相,今天她一到現(xiàn)場,就與幸存者代表一一握手打招呼,問候老人們的身體狀況。
她說:“每到春天,我就會想起幸存者們的身影,想起多年來與他們面對面交流的場景。再次見到那么多熟悉的面容,再次能夠近距離關(guān)心他們的身體健康,這些都讓我感到十分欣慰。我們絕對不可以重復(fù)侵略戰(zhàn)爭與南京大屠殺的錯誤,我們一定要堅持開展活動,將南京大屠殺的悲痛歷史與面向和平的祈愿告訴更多的人。”
硝煙遠去,國殤難忘。夏淑琴、艾義英、劉民生、陳德壽四名年近百歲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代表,一遍遍觸碰記憶的傷痛,訴說見證,呼吁和平!
96歲的艾義英老人在兒子黃興華的陪伴下,步履蹣跚,再一次為逝去的親人送上鮮花和哀思?!岸嗄陙恚赣H總是講述起那段悲慘的經(jīng)歷,讓我們一定要記住。”黃興華說。
“盡管回憶一次就難受一次,但還是想來,還是要講!我希望我們身上遭遇過的苦難,我們的子孫后代再不要經(jīng)歷。”92歲的陳德壽老人眼眶泛著淚花,對記者說道。
曹玉莉、余惠如、李金城、傅強等20余位死難者遺屬代表和學(xué)生代表依次上前獻花。
播撒紫金草花種,種下和平的花
清明時節(jié)的紀念館和平廣場紫金草花園內(nèi),象征著和平的紫金草爭相盛放,紫色的小花兒匯聚成了一片紫金草花海。全體人員來到紫金草花園內(nèi)的播種田,播撒紫金草花種,告慰死難者,也播撒下和平的心愿。
“和平、和平、和平,一定要和平?!泵看蔚郊o念館,夏淑琴老人面對媒體時都會這樣強調(diào),今天也不例外,望著春日里那一抹亮麗的紫色,她說:“這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心愿?!?/p>
已故南京大屠殺幸存者馬秀英的重孫女馬雯倩今天也來到現(xiàn)場,她說:“如今,越來越多的幸存者二代、三代甚至四代已接過接力棒,肩負起傳承歷史、傳遞和平的使命。未來,我們的傳承隊伍會更加龐大,向世界發(fā)出我們的和平之聲?!?/p>
在傳承歷史記憶的隊伍里,年輕身影越來越多。今天,紀念館邀請東南大學(xué)、金陵科技學(xué)院的30位中外大學(xué)生們參加清明祭儀式,傳承歷史記憶。來自孟加拉國、伊朗、也門、阿富汗等國的海外留學(xué)生與幸存者后代及中國學(xué)生面對面交流。雖然跨越國籍,但世界各地的青年一代對這段歷史感同身受。
外國留學(xué)生播撒紫金草花種
金陵科技學(xué)院的大三學(xué)生趙祥宇說:“名單墻上一排排、一列列遇難同胞的名字,都代表著一個個苦難的家庭。這些名字時刻在警醒著我們不要忘記曾經(jīng)的傷痛。我們新時代青年,要以史明志、珍愛和平,也要為建設(shè)偉大的祖國而奮斗。”
“全世界的年輕人都應(yīng)該來這里看看!”外國留學(xué)生們紛紛說。哈桑是東南大學(xué)海外教育學(xué)院的醫(yī)學(xué)博士生,來自阿富汗,在中國已經(jīng)待了7年。他說:“我現(xiàn)在是紀念館的一名紫金草國際志愿者,平常課余時間都會來到紀念館參加各類活動,向大家傳播這段歷史。這里是一個具有教育意義的場所,并告訴我們所有人和平的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