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前留守南京外籍人士的心路歷程
87年前的今天,留在南京的外籍人士發(fā)起成立了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在中外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支撐起南京安全區(qū)的危局。他們有過歡樂,但更多的是痛苦、疲憊、自責。他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但依然不放棄對正義的追求。
外籍人士在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總部合影,從左至右依次為:齊阿爾、哈茨、拉貝、馬吉、波德希沃洛夫
憤怒
日軍攻占南京后,大肆燒殺淫掠。外籍人士的憤怒、痛苦和自責難以名狀。
發(fā)生在金陵大學的登記事件令外籍人士憤怒至極。許多中國人盡管沒有當過兵,但為了保全性命主動站出來,結果200—300人被日軍帶走殺害。外籍人士對日軍的行為極為憤怒,負責金陵大學難民收容所的貝德士說:“我們對在這幕悲劇中占各種重要地位的日本軍官和士兵,必須笑臉相迎,謙恭有禮,接連許多天,這簡直是一種酷刑?!?/p>
金陵大學難民收容所
他們在憤怒與痛苦之余,對日軍的兇狠狡詐、殘忍暴虐有清醒的認識。拉貝在日記中寫道:“我、斯邁思和米爾斯3人試圖再次將這批人解救下來,但是白費口舌。”馬吉認為日本人比他見到的最壞的土匪還要壞。費奇認為日軍不僅威脅著東方,也可能在某一天威脅西方。
疲倦
在巨大的壓力下同日方周旋、斗爭,外籍人士的精神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心力交瘁。
身為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主席的拉貝身患糖尿病,許多重大問題必須由他親自與日本當局交涉,他經(jīng)常“逢場作戲、笑臉前往”。
拉貝
鼓樓醫(yī)院外科醫(yī)生威爾遜,不知疲倦地做手術,晚上又要驅趕日本兵,他身心疲憊,回到美國后也沒有從緊張的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依然忍受著病痛和夢魘的折磨。
威爾遜
魏特琳,保護了上萬名婦女兒童,與日本兵的斗爭使她精神受到巨大打擊。她在日記中寫道:“我突然感到?jīng)]有力氣了,這些天的緊張與悲傷使我精力耗盡。”長期緊張的工作使魏特琳身心疲憊,最終在美國自殺。
魏特琳
欣慰
外籍人士的壓抑和悲憤可想而知,但他們也有快樂和欣慰的時候,那就是同事之間的親密合作和難民寄予的高度信任。
盡管條件艱苦,許多人睡在地板上,但同事之間的相互關心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力量。在圣誕節(jié)和元旦,他們忙里偷閑組織了兩次聚會,時間雖短,但其樂融融。正是對難民的愛,使不同背景的人們走到一起,他們緊密合作,共同保護和救濟難民。
難民將20多位外籍人士看成“活菩薩”。在拉貝即將離開南京時,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數(shù)千名婦女跪在地上,請求拉貝不要拋下她們。
在拉貝離開南京前舉行的告別茶會
外籍人士在日常生活中對難民處處關照。魏特琳經(jīng)常和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難民一起做禮拜,給小孩送小禮物;拉貝在與難民一起過圣誕節(jié)時扮演圣誕老人,并給每位兒童2角錢。
同甘苦、共患難,讓外籍人士和難民的感情更加深厚。
堅定
在日軍當局的統(tǒng)治下,外籍人士沒有放棄對正義的追求,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揭露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并看成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拉貝認為:“對這種殘酷的暴行是不能沉默的”,要在將來“作為目擊證人把這些說出來”。
費奇說:“這些事實我必須公開出來”,“否則我不能心安”。
費奇
馬吉認為:“應該把暴行記下來,這樣這些不可消除的事實能有一天公諸于世”。貝德士在信中寫道:“我們感到以積極的方式揭露暴行真相乃是一種道德義務”。
貝德士
思念
日軍當局對外籍人士的活動多加限制。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里,他們被禁止進出南京,他們對家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與日俱增。
麥卡倫在寫給家人的信中說:“我不知道該怎樣把信寄給你。你上封信的日期是11月25日,我頭腦中浮現(xiàn)的情景是,你們一群人在學校里和孩子們在雪中玩耍嬉戲。希望你們一切都很好”。
麥卡倫
當拉貝收到妻兒寄來的信件和食品時激動不已,“所有這些東西都放在我的身邊如此可觀,我覺得我就像一個得到饋贈的士兵一樣,我想我同我們的奧托(注:拉貝的兒子)一樣興高采烈”。
感恩留守南京的外籍人士所做的一切,南京從未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