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精日”現象的思考與建議
近日,兩名男子身著侵華日軍的軍裝在南京紫金山抗戰(zhàn)遺址前擺拍,其中一人手持軍刀,一人手持帶刺刀的步槍,槍上有“武運長久”的字樣。此事在網上引起了國人的憤慨,紛紛予以譴責。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第一時間通過官方微博和微信對此行徑予以斥責:“豈能拿民族傷痕當玩笑”!這一表態(tài)被各大媒體采用,成為此次輿情引導的主導聲音。2月23日,南京警方已經對該行為人做出了行政拘留15日的處罰。
>>>思考
近幾年,國內已經多次出現類似事件。2014年沈陽某中學的少數學生身著“鬼子”和漢奸的服裝參加校運動會;2015年成都漫展有多名身著日軍舊式軍服的青年到現場“展示”;2016年5月29日,聯合國國際維和人員日,在某漫展上,兩名頭戴維和部隊“UN”藍盔,胳膊上縫著五星紅旗的人,雙膝跪地向一名打扮怪異的日式裝扮“少女”磕頭;更有甚者,2017年四個青年穿著舊式日軍軍服在四行倉庫門口合影,搞所謂的“夜襲四行倉庫”;2018年2月22日,上海孟某為“泄私憤”在微信群中發(fā)布“南京殺三十萬太少”等言論,并謾罵、侮辱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等等。
網絡上,人們把這類人稱為“精日”。所謂“精日”,就是“精神日本人”,是指那些從精神上把自己視同為日本人的思想畸形人群。這類人群中有些極端崇拜日本,甚至到了仇恨自身民族、以自己是中國人為恥的地步。這些帶著深厚媚日、極端反華心理的人群,長期宣揚反黨、反國家言論,污蔑、丑化、中傷黨和國家領導人,甚至丑化中國歷史、對歷史事實進行歪曲抹黑,在社會產生了較為惡劣的影響?!熬铡爆F象表明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出現新的態(tài)勢,青少年的歷史教育亟待全面加強。
“精日”人群的言論和行為從本質上來說,是對自身文化的否定和摒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fā)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苯裉欤覀円M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偉大夢想,都離不開文化所激發(fā)的精神力量?!熬铡爆F象的出現警醒我們要按照“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要求,高度重視青少年的歷史教育,為培育文化自信打牢基礎。
>>>建議
建議之一:從學校和社會兩個層面加強青少年唯物史觀教育
學校歷史教育要強調入腦入心,從“考歷史”真正轉為“學歷史”,注重教學中的互動引導,使歷史知識轉化為做人的“底色”。要堅決杜絕一些文藝作品對歷史隨意戲說的現象,反對少數人在媒介尤其是互聯網上對歷史問題的極端表達,形成全社會冷靜、客觀的歷史觀。多年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充分發(fā)揮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功能的基礎上,把對青少年的歷史教育作為社會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為此成立了專門的項目組,制定了儀式化的流程,目前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今年還將作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之一,精心為中小學生設置研學課程。鑒于此,建議全國抗戰(zhàn)類紀念館結合自身特色,積極開展博物館(紀念館)進校園活動,和教育部門聯手深化青少年的唯物史觀教育。
建議之二:警惕日本動漫文化對中國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
日本動漫業(yè)在中國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日本動漫也對中國青少年有較大的影響,相當一部分青少年成為被日本動漫游戲文化“洗腦”的一代人。不可否認日本的動漫中不乏有十分優(yōu)秀的作品,為青少年提供了解多國文化等方面的正面影響,但是我們也要警惕這些動漫和游戲對中國青少年信仰及價值取向的影響。有些青少年對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知之甚少,但對日本娛樂偶像卻了如指掌;甚至有一些青少年竟然是通過日本卡通來認識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中的人物,而上述名著在日本動漫中已經被篡改得面目全非;還有一些青少年把cosplay(指利用服裝、飾品、道具以及化妝來扮演動漫作品、游戲中的角色)日本動漫人物作為時尚,其中有些把cosplay侵華日軍的丑惡形象作為時髦。相關部門在審查此類文化產品時,應注意獲得學界的專業(yè)支持,從源頭上把好關。
建議之三:完善相關制度和法律條款,從法律層面對“精日”群體的惡劣行徑進行處罰
在上海四行倉庫事件和南京紫金山事件中,警方均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六條規(guī)定,以尋釁滋事對當事人處以治安拘留15天的處罰。德國法律規(guī)定,“使用違憲組織標志罪”最高可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在俄羅斯、法國等國家,也有相關的立法規(guī)定,對二戰(zhàn)期間納粹罪行進行公開否認或表示贊同等行為,都將被追究刑事責任。建議借鑒國際上的成功做法,在法律層面明確相關條款,完善相關制度,以法律的形式,明令禁止任何形式的宣傳、頌揚德國納粹和日本軍國主義等反人類、反文明的標志和行為,特別是以侵華日軍的形象羞辱國民、傷害群眾愛國情感的惡劣行徑。
此外,應把一般治安意義上的尋釁滋事和在特定公共場合和特定意涵歷史文化遺址挑釁人類良知和共同價值的行為區(qū)別開來。侵華日軍制造的南京大屠殺是二戰(zhàn)三大慘案之一,相關檔案已經列入《世界記憶名錄》,關系到國際社會基本歷史認知和人類共同價值。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積極立法,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進行必要的司法解釋,改變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處理此類事件的“慣例”,對屢禁不止的此類行為形成高壓態(tài)勢。
建議之四:重視日本侵華史特別是南京大屠殺、“慰安婦”問題等歷史的研究和傳播
在國家級社科規(guī)劃中,建議把南京大屠殺歷史、“慰安婦”問題等作為重要課題,不斷培養(yǎng)專門的研究人才,深化多學科的研究工作,形成國際化傳播。應加大日本侵華史的大眾化傳播,將這段歷史通過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方式,特別是新媒體的方式進行廣泛傳播,從而使歷史教育轉化為愛國情感。
?。ㄗ髡撸簭埥ㄜ姡暇┐笸罋⑹放c國際和平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張生,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發(fā)布日期
2018-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