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和平,33年來我們這樣做……
1985年8月15日,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建成,
正式對外開放。
一直以來,
紀念館在對歷史發(fā)掘與研究的同時,
也讓“和平”的理念,
像蒲公英一樣,播撒開去。
紀念館的這33年,
我們一直在努力。
永遠放不下的堅定力量、
奮力追求的和平事業(yè)、
歷史賦予的使命與擔當……
讓我們篤定前行。
關(guān)愛幸存者,援助戰(zhàn)爭與和平的見證者
2004年8月成立了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xié)會,
募集援助資金、動員廣泛的社會力量,援助生活困難的幸存者、
搶救性挖掘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口述史、
組織幸存者趕赴日本、美國等10多座城市參加證言集會……
關(guān)愛戰(zhàn)爭受害者與歷史見證者,是對過去的尊重,也是對和平的實踐。
為此,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xié)會積極組織幸存者及家屬舉辦各類活動,發(fā)揮其歷史證人的教育作用。同時,努力發(fā)掘整理幸存者線索,做好史料檔案的挖掘整理工作。

新春慰問幸存者

組織幸存者參觀南京新貌,感受80多年發(fā)展變化

2012年,組織幸存者赴日本參加“證言集會”
史學研究,站在歷史高度形成和平共識
專業(yè)科學的史學研究
客觀公正的歷史態(tài)度
是達成和平共識的堅實基礎
紀念館牽頭設立了江蘇省首批重點高端智庫——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
研究院在立足于研究南京大屠殺史、日本侵華暴行史、抗戰(zhàn)史、中日關(guān)系史及當代日本研究、和平學等領域的基礎上,既注重學術(shù)研究,又注重前沿動態(tài)信息的采集、整理、研判并做出反應。
僅2017年
研究院就舉辦國際國內(nèi)高端學術(shù)會議30余場
上報各類專題報告49篇
推進18項課題通過評審
推進20種南京大屠殺相關(guān)書籍問世
……
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還入選了中國智庫索引(CTTI)來源智庫


今年,《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正式創(chuàng)刊,該刊是面向國內(nèi)外公開發(fā)行的學術(shù)期刊(季刊),該刊的創(chuàng)辦填補了國內(nèi)外專門研究南京大屠殺史和日本侵華史的史學類學術(shù)期刊空白。
英文刊第一期將于9月出版。

我們也清楚地知道,和平的重要基礎是友好、交流、互信與共識。
2017年2月在南京召開的“東亞和平的新愿景”學術(shù)研討會上,50余位中日專家就東亞和平、南京大屠殺、慰安婦、中日關(guān)系等問題進行探討,在充分表達觀點和自由討論的基礎上,達成并發(fā)布《南京共識》:
中日兩國和平學者通過在南京的深入討論交流,共同認識到:
要正視歷史,記取戰(zhàn)爭的慘痛教訓,竭盡全力防止戰(zhàn)爭悲劇重演。
要坦誠相待,加深民間對話與交流,鞏固中日兩國人民互信友好的根基。
要著眼未來,加強青年人的培養(yǎng),撒播中日兩國世代友好的種子。
要維護和平,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為東亞與世界和平做貢獻。

紫金草國際和平學校,留學生爭當和平使者
迄今已連續(xù)舉辦了14期紫金草和平學校
來自德國、挪威、澳大利亞、贊比亞等30多個國家
400多名學生參加了學習
這些平均年齡18歲的學生
面對90歲的幸存者講述悲慘往事時
場景感人……
“愛好和平”不分國界
南京紫金草國際和平學校是紀念館設立的以普及南京大屠殺歷史知識為目的的非營利性公益學校。學校通過舉辦專家講座、邀請幸存者現(xiàn)場講述證言、設立專門的訓練營、研究性學習班等多種形式,針對來自世界各地的大、中、小學生將教學與實踐相結(jié)合,以參加紀念儀式、幸存者資料調(diào)查等方式讓海外學生對這段歷史進行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從2017年第一期開班迄今,來自全世界的青年學生參加了學習。學習中,通過讓歷史與現(xiàn)實發(fā)生碰撞,使學員們在感受現(xiàn)代化的古都新貌中去體會和平的珍貴和不易。




紫金草和平講堂,史學的大眾化傳播
今年3月,由紀念館主辦、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承辦的“紫金草和平講堂”正式開講。該講堂特邀國內(nèi)南京大屠殺史學研究方面的權(quán)威專家學者與觀眾面對面,直面南京大屠殺歷史和現(xiàn)實問題,共同展望和平未來。
美國職業(yè)攝影師克里斯·馬吉做客紫金草和平講堂,他的叔叔約翰·吉利斯比·馬吉于1941年在英國上空駕駛戰(zhàn)機抗擊納粹時寫下詩歌《高高飛翔》,在二戰(zhàn)后70多年來,這首詩激勵了無數(shù)飛行員和宇航員。他的祖父約翰·馬吉在南京大屠殺期間參與救助南京難民和受傷的中國軍人,并用攝像機秘密拍攝日軍暴行。

克里斯·馬吉講述兩位馬吉在二戰(zhàn)東西方戰(zhàn)場上的故事

清華大學劉江永教授談《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現(xiàn)實意義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張生教授講《歷史三調(diào):松井石根的南京之行及其責任》

紀念館館員王立講《抗戰(zhàn)勝利與南京受降》
志愿服務,在全世界觀眾心中播撒和平種子
紀念館自1994年成立紫金草志愿服務隊以來,到目前,注冊志愿者已超過兩萬名,累計服務時間逾百萬小時。
每一名志愿者,都是一名播撒和平種子的“紫金草園丁”。這些志愿者中,有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及后代,有利用課余時間擔任講解、文明引導、宣傳推廣工作的大學生,還有來自美國、法國、韓國、日本等多國的志愿者。
在紀念館里,志愿者用漢語、英語、法語、韓語、日語等多種語言,為世界各地的觀眾服務,展現(xiàn)紀念館乃至整個南京,對待歷史與和平的態(tài)度。

幸存者趙斌(已故)是紀念館第一批志愿者

幸存者李高山(已故)之子李真銘在父親去世后成為紀念館志愿者,向觀眾講述父親的親身經(jīng)歷

美國一家三口來到紀念館做志愿者

去年嚴冬,南航金城學院的志愿者為遇難者名單墻上的姓名描紅

南航金城學院的志愿者協(xié)助觀眾應急救護

鳳凰樂團公益演出隊為觀眾演奏樂曲
境內(nèi)外展覽,向全世界傳達南京珍愛和平的理念
從黑龍江黑河到云南騰沖
從美國舊金山到捷克布拉格
……
我們用一場場生動的展覽
向全世界傳達南京珍愛和平的理念!
我們曾歷時兩個多月
沿著“胡煥庸線”跨越整個中國
用震撼視覺的《國際和平海報展》
用視覺語言跨越國家、民族、語言和文化的障礙
用多元的圖文和語義
喚醒記憶、表達情緒、傳遞共鳴。


我們曾把《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史實展》
帶到了美國舊金山、日本名古屋、意大利佛羅倫薩、
俄羅斯莫斯科、法國岡城、白俄羅斯明斯克、捷克布拉格
等30多個國際城市
促進國際社會對南京大屠殺歷史的了解
也向國際社會傳達南京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理念。




儀式化教育,在浸入式參觀體驗中體悟和平
每月,開展“升國旗 撞響和平大鐘 ”儀式
每天,江東門的鐘聲都被敲響
……
紀念館用浸入式教育讓廣大青少年直接觸摸到這段歷史
今年起還以一系列的儀式化教育活動
讓普通觀眾在充滿儀式感的參觀體驗中讓心靈得到洗滌





紀念館專門成立“未成年人宣教研究及運行項目組”,聘請在職及退休中小學歷史教師、專家學者、歷史見證人等加入青少年教育的隊伍中。


與南京市委宣傳部、南京市教育局等部門共同編寫《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讀本》(小學、初中、高中版),開發(fā)相關(guān)青少年教育的課程及主題活動,如“讓記憶照亮未來”——“七個一”儀式化教育活動、“紫金草的故事·清明特別活動”等,現(xiàn)已基本形成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年齡階段的“七個一”儀式化教育模板。
海外公祭,傳播南京國際和平城市形象
2015年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南京大屠殺歷史檔案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這也標志著這段歷史成為世界記憶
去年國家公祭日前,紀念館和南京市僑聯(lián)聯(lián)合向海外僑社團發(fā)出同步公祭的倡議。全世界400多個海外華人華僑社團積極響應,在海外同步舉行各種悼念活動,并開展多場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不僅是華人華僑,還有為數(shù)眾多的當?shù)鼐用窈妥逡釁⑴c悼念活動,凸顯了多民族多國人的特點。在全球范圍內(nèi)加強和平主題的宣示,樹立南京國際和平城市形象。



這其中,加拿大安大略省是首個在中國以外,設立“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紀念日”的西方地區(qū)。
去年10月,該省通過華裔議員黃素梅提出的66號關(guān)于將每年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紀念日”的動議。

現(xiàn)在,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qū),共同行動起來……
我們,也會繼續(xù)堅定地把和平事業(yè)做下去!
"
我們厭惡戰(zhàn)爭,
我們愛好和平。
努力建設和平,
是為了給我們自己,
也給子孫后代,
留下一個和平安寧的世界!
"
本期編輯:潘琳娜 趙伊漢

發(fā)布日期
2018-09-19